自然地理
左云縣地處大同西北角,介于北緯39°44′—40°15′,東經112°34′—112°59′之間,海拔1020米—2020米。東靠新榮區、云岡區,西接右玉縣,南鄰懷仁市、山陰縣,北隔長城與內蒙古涼城縣接壤,東西寬約34公里,南北長約56公里,國土總面積1293.6平方公里,占全市總面積的9.1%。地貌特征以黃土丘陵區為主,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。
土地資源廣闊。境內地勢高亢,起伏較大,最高處位于西北部的五路山,最低處位于十里河流域左云縣與云岡區交界處。全境四面多山,中部為丘陵,平川少,山地和丘陵多,河川階地面積占比23.9%,山地和丘陵面積占比76.1%,形成了西北、東南高,中間和西南低的地貌特征。據第三次國土調查2021年度變更成果分類統計,全縣有農用地159.09萬畝(其中耕地57.07萬畝),建設用地9.06萬畝,未利用地25.89萬畝。
礦產資源豐富。全縣以十里河為界,十里河以南為主要礦區。目前已發現煤、頁巖氣(煤層氣)、鐵、鋁土礦、塑性粘土、耐火粘土、陶瓷粘土、磚瓦粘土、高嶺巖(土)、玄武巖、浮石、石英砂巖、石灰巖、鐵礬土、泥炭等17種礦產資源。高嶺巖儲量約4500萬噸、粘土儲量約1億噸,活性炭原料煤儲量約1000多萬噸,均是我國稀缺的高品位礦產資源。煤炭資源最為豐富,累計探明煤炭儲量約182億噸,含煤面積754平方公里,占全縣國土面積58.3%,占大同煤田面積(1458平方公里)的51.7%。
煤礦規模較大。目前,全縣共有煤礦20座,占全市的33.9%,總產能為4180萬噸,占全市的33.6%。
生態環境優越。全年四季分明,年平均氣溫5.8攝氏度左右,比大同市6攝氏度低0.2度,年平均降水量408毫米,無霜期125天左右,年平均風速為2.6米/秒,年平均日照時數2796小時,年平均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315天左右。全縣林地面積95.6萬畝,草地面積25.2萬畝,林草覆蓋率62.27%,林木覆蓋率49.27%,森林覆蓋率34.66%,超全省11個百分點,超全市14個百分點,位列全市第一。樹種以楊樹、樟子松、油松為主,有萬畝以上林地15處,面積26.49萬畝,占總林地面積的27.71%。有國家級沙漠公園1處、省級濕地公園1處,2000年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,2006年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,2008年被授予國家級生態示范區,2011年被授予首批“全省林業生態縣”。
河流流域獨特。地跨黃河和海河兩大流域,是大同市唯一涉及黃河流域的縣份。其中,黃河流域面積76平方公里,河流有馬營河、歐家村河、三道河,均為季節性河流,河水匯入右玉縣蒼頭河北經內蒙古洪河流入黃河;海河流域面積1217.6平方公里,有十里河、源子河、大峪河、淤泥河、小峪河、大南河、鵝毛口河、寺峰山河8條主要河流。其中,十里河是御河的支流、永定河上游支流,發源于馬道頭鄉,橫貫全縣東西,流經6個鄉鎮,境內全長47.6公里,流域面積762.9平方公里,是境內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。
文化底蘊深厚。境內文化遺跡眾多,共有文物2642處,其中,不可移動文物431處,可移動文物2211件。不可移動文物中,包括省級文物兩類155處,分別為古城墓群3處(后八里墓葬群、雙官屯墓葬群、舊高山墓葬群),古長城遺址152處(三個朝代的長城本體3處、烽火臺136座、關1座、城堡8座、衛城2座、鎮寧箭樓、月華池);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9處;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08處。可移動文物中,館藏文物1122件(寄存于大同市博物館,其中珍貴三級文物50件)。1956年在東辛莊村出土的“秦權”現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。境內有古長城62.84公里,其中東漢長城15.5公里、北齊長城9.85公里、明長城37.49公里(包括“大邊”“小邊”),有摩天嶺省級風景名勝區,左云古城是全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。文化事業繁榮,有中國作協會員2名,省、市作協會員60余名,居全省各縣區之首。
區位優勢明顯。東臨京津冀,西接呼包鄂,大呼高速、109國道橫穿東西,210省道縱貫南北。全縣公路總里程1324.85公里,其中國道33.75公里,省道52.11公里,縣道295.88公里,鄉道378.84公里,村道564.27公里,路網密度100.8公里/百平方公里,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達100%。有二級汽車站1座、鐵路運煤專線3條。縣城距大同1小時、呼市2小時、太原3小時、北京4小時車程,交通便利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